今年,一场青春的奔赴在徽州大地澎湃涌动。黄山学院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团汇聚十四院系、两千余名师生,他们深入产业转型一线,扎根科技服务前沿,追寻红色精神谱系,以扎实行动为地方发展注入澎湃的青春智慧。
红色铸魂贯古今,行走课堂传薪火
“薪火井冈行”实践团奔赴井冈山坝上村,以理论研修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,亲身体验“红军的一天”。他们创新运用GIS技术,绘制出皖南革命根据地发展示图,使历史脉络在空间地理上得到精准呈现,实现了红色教育与科研实践的深度融合。“青心系老兵,党史润初心”实践团以“七个一”行动为主线,深入关注退伍老兵的生活与精神世界。通过面对面访谈,团队为老兵撰写“生命故事本”,并融入社会学“叙事治疗”方法,不仅帮助老兵重构记忆、强化身份认同,更将一段段鲜活的人生历程,转化为生动而深刻的思政育人资源。


文化深耕焕乡土,非遗空间赋新声
“鱼跃瞻淇”实践团直面非遗“瞻淇鱼灯”的传承困境,构建了一套“调研-创作-传播-反馈”的活化闭环。通过深入访谈传承人、设计文创衍生产品、运用抖音、小红书等新媒体形式,为古老的鱼灯铺设了一条通往现代审美的“数字运河”。“陶出新彩 艺路生花”实践团以“心灵慢递”活化非遗:游客在传承人指导下制陶,将信件封入陶坯,经30天窑烧后寄回,融合技艺传承与心灵减压。通过“匠造”“纹解”系列短视频解析技艺细节及文化内涵,辅以直播带货、云游工坊扩大传播。在坚守本真同时,借情感载体与新媒体推动文化价值变现,激发社区内生动力,为快社会开辟非遗“慢空间”。


绿色赋能筑根基,科技民生两相融
“聚酯树脂危废绿色减排技术攻坚小能手队”实践团,设计出“加水析出-分离-检测”的一体化实验方案,将高额外包处理的危废,转化为可达标排放的普通污水,减轻了环境负担,展现了高校智力资源服务地方产业绿色升级的精准切入能力。“澈源先锋”乡村饮水健康调研团,运用EDTA络合滴定法,对分散式与集中式供水进行水质硬度检测,建立当地饮用水硬度数据库,并科学揭示水质硬度与当地结石病高发之间的潜在关联,让“科技下乡”真正惠及于民。


民生细处见真章,微光成炬照乡情
“‘经’彩助农·‘邮’你同行”直播惠农团将课堂从教室搬到了线上直播间。凭借电商知识、营销技巧与平台运营能力,为本地农产品架设了一座通往更广阔市场的“数字桥梁”。通过记录产品背后故事的“助农日记”Vlog,构建了消费者对农产品从认知到信任的链条。“情暖夕阳,爱满银龄”服务团发挥专业特长,将歌舞、器乐、朗诵等精心编排的文艺节目带进黄山市老年公寓,用青春的活力驱散银龄的孤寂。“碧山村推普志愿服务队”着眼于乡村的未来——留守儿童。通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、普通话训练和读书分享会,志愿者们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。通过这些“小切口”的务实行动,将专业知识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。



黄山学院2025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共立项44支团队,国家级“井冈情,中国梦”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团队1支、2025年全国“三下乡”重点团队3支;省级“百校千镇万村”大学生乡村振兴大调研团队2支、“传承小岗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”专项团队2支、全国2025年关爱行动“七彩假期”志愿服务团队1支,全国“红色江山红山路”红色专项团队1支。两千余名黄山学院学子将青春汗水挥洒在乡土中国,他们的实践答卷,为“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”的时代号召,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。
(撰稿:梁梓淇;责任编辑:程锦;审核:汪洋)